上一期我们提到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分型、诊断及治疗。本期主要针对排卵障碍的用药方案及常用促排药物进行分享。临床中常用的药物促排方案包括:诱导排卵(OI)和控制性卵巢刺激(COS)。
(1)诱导排卵(OI)
OI系指应用药物对排卵障碍患者进行促排卵,且以诱导单卵泡或少数卵泡发育为目的,在卵泡成熟时选择绒促性素(HCG) 扳机排卵进行助孕治疗。OI通常结合B超监测排卵指导同房、夫精或供精宫腔内人工授精(IUI)。OI中促排卵药物有: 抗雌激素类药物-氯米芬(CC) 、芳香化酶抑制剂-来曲唑(LE) 、促性腺激素(Gn) 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(GnRH) ,如激动剂(GnRH-a) 和拮抗剂(GnRH-A) 等,各种促排卵药物的适应症、禁忌证和用药方案不同,应依据其作用机制及特点选择应用。
(2)控制性卵巢刺激(COS)
排卵障碍患者经过多次OI配合指导同房或IUI 后仍未孕,以及合并其他不孕因素,具有体外受精-胚胎移植( IVF-ET) 及其衍生技术适应证,需行COS。COS 方案有多种,如直促方案、GnRH-a 方案、GnRH-A 方案、微刺激方案等,应用GnRH-a 和GnRH-A 是为了抑制COS中早发LH峰,后者对卵母细胞质量有不良影响。依据排卵障碍患者的年龄、卵巢储备功能、既往周期中的卵巢反应情况及排卵障碍的类型,选择COS方案、Gn种类和起始剂量,以及是否进行预处理和辅助治疗。
推荐对于瘦型、高LH、雌激素偏低的PCOS患者,可首选克罗米芬,以后酌情用来曲唑或联用Gn。
对于体型肥胖的代谢型为主的PCOS患者,推荐适当减轻体重后首选来曲唑或可联用Gn促排卵治疗。
1. CC诱导排卵:
CC曾被推荐为PCOS的一线促排卵药物,也可用于黄体功能不足、子官内膜异位症Ⅰ、Ⅱ期及不明原因不孕症等促排卵治疗,但不能用于下丘脑垂体功能衰竭所致的中枢性排卵障碍。
10%~30%患者有克罗米芬抵抗,即经6个周期治疗后仍无排卵。研究表明,克罗米芬治疗中有排卵周期的妊娠率为20%~25%,流产率为20%,略高于自然妊娠的流产率(12%~15%)。
2. LE诱导排卵
基于对PCOS的研究发现,LE生物利用度高,不拮抗雌激素受体,对内膜影响小,且诱导排卵率、尤其是单卵泡发育率、每患者的活产率优于CC,多胎妊娠率低于CC,出生缺陷无统计学差异,故PCOS国际循证医学指南将LE列为PCOS一线促排卵药物。
3. Gn诱导排卵
促性腺激素制剂主要应用于WHOⅠ型及Ⅱ型排卵障碍者。在自发月经或用性激素撤退性出血的第3~5天开始用药,初始HMG/FSH 剂量为75U/d,每5~7d 增加1/2 剂量直至卵巢有反应,同时监测血雌激素水平。当优势卵泡直径达15~18 mm 时,给予HCG 5000~10000U 诱发排卵,1 次注射或分2 天注射,常于应用HCG 后36~48h 排卵。缺点在于该制剂价格昂贵,且存在OHSS 及多胎风险。
4.Ⅰ类排卵障碍COS方案:
Ⅰ排卵障碍患者(如HH患者)下丘脑垂体功能衰退或缺陷,COS中不出现早发LH峰,故推荐直促方案。首选HMG,启动剂量为150~225U/d,依据卵泡发育和激素监测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调整HMG剂量,当2~3个卵泡直径达到18mm,目标获卵数在8~15个范围,注射HCG5000~-1000或rHCG250ug 36~38小时后取卵,其累积妊娠率较高,且OHSS率较低。
此类患者也可选择r-FSH联合rLH的方案,本方案的费用高于单用HMG,且妊娠结局无差异,作为次选COS方案。此外,HH患者用小剂量HCG或r-LH联合HMG促排卵,Gn应用时间缩短,妊娠率较高,可作为备选COS方案。
5. Ⅱ类排卵障碍COS方案:
Ⅱ型排卵障碍主要包括卵巢高反应和正常反应人群,通常根据卵巢反应的人群选择COS方案。卵巢高反应人群:卵巢高反应人群常见于PCOS、年轻且低BMI的患者,首选GnRH-A方案,GnRH-a长方案为次选。
GnRH-A方案的着床率、临床妊娠率虽较GnRH-a长方案略低,但无统计学差异,且累积妊娠率相似,且GnRH-A方案具有简单方便、Gn时间短和用量少、费用较低、依从性好的特点。此外,微刺激方案及其他非常规方案也可作为卵巢正常反应人群的备选。
6. Ⅲ类排卵障碍COS方案:
Ⅲ类排卵障碍患者中多为高龄、卵巢储备下降、POI或卵巢早衰(POF)等,属于卵巢低反应人群。此类患者没有绝对有效及理想的COS方案,备选方案较多,需根据患者的年龄、卵巢储备功能、预测的卵巢反应性及生殖医师自己的擅长来选择COS方案。
目前排卵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,治疗方案依据年龄、生育需求等个体化差异大。近年来,从宏观到微观,从整体到局部,人们对排卵障碍的研究不断深入。随着中医中药知识的普及,求诊于中医的排卵障碍患者逐渐增多,中医治疗排卵障碍辨证论治、因人而异,显示出了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,可以有效避免OHSS、LUFS 的发生,既对症治疗,又综合调理身体广用[3]。
所以,在严格掌握OI和COS适应症及禁忌症基础上,合理选择促排卵药物及制定个性化OI和COS方案,方能提高临床疗效,降低或避免多胎妊娠及OHSS并发症,确保母婴安全。
参考文献:
[1] 许茜亚,全松.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诊疗策略[J].实用妇产科志,2020,36(05):328-332.
[2] 闫阳,方兰兰,孙莹璞.排卵障碍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[J/OL].现代妇产科进展:1-6[2021-04-09].
[3] 杨利林, 罗颂平. 中医治疗排卵障碍研究进展[J]. 河南中医, 2015, 035(006):1354-1356.
封面图片来源:123rf.com.cn正版图片库